記者:您從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和修復近40年,這項傳統(tǒng)技藝有沒有對您起到修煉內(nèi)心的作用?
劉更生:硬木家具的制作和修復,尤其修復面對的是家具的精品。前人的聰明智慧、幾百年文化的傳承都蘊含在里面。從事這項工作,要有對硬木家具的敬愛,要求自己把心靜下來、沉下來,形成和古人的“對話”。我在工作中學到很多,吸取了很多智慧和能量,硬木家具的魅力深深打動了我。從某一個紋飾、某一個符號,我們就能看到一種歷史的延續(xù)、文化的傳承。所以,近40年的時間,我已經(jīng)和它深深地融在一起。每次面對老物件,都有一種敬畏的心。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感覺收獲滿滿。把一堆七零八落的殘舊散件修復到家具原來的形態(tài),就會有一種成就感,一種對這一事業(yè)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
記者:您是從事工作之初就產(chǎn)生了這種熱愛還是逐漸地產(chǎn)生,有沒有一個過程?
劉更生:我出生在木匠家庭,我父親是龍順成老一代師傅。過去是前店后廠,當年我們住的胡同擺放著很多紅木桌椅,從小我就在那種環(huán)境中受著熏陶,有了這種基因。那時候不懂,就是看著好玩。初中畢業(yè)以后,按當時的政策,我可以接父親的班。當時父親經(jīng)常說,學點手藝不管到什么時候都能用得上。在那種環(huán)境熏陶下,同時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就進入龍順成當起了學徒。
但真正當了學徒,就面對著很多困難。首先得自己找?guī)煾?,但師傅也看學徒,有緣分才收,找?guī)煾挡荒敲慈菀住.斈陮W徒比較艱苦,每天面對的是比較枯燥的工作,比如準備“家伙事兒”,把錘子、鑿子把兒按上,磨磨刀子,每天登高豎鋸,給師傅打水、掃地。這其實是磨練脾氣秉性的階段,那時師傅經(jīng)常說“想學手藝,先學會做人”。后來就在師傅的身邊干點零活,沒有練成技藝,肯定不能上手做椅子、桌子,有好多學問在里邊。比如拉鋸直不直,要經(jīng)過反復地練,師傅給擺個姿勢,光照著師傅的姿勢去做還不行,得用巧勁,需要悟。那時我十八九歲,每天下來都腰酸背痛,這個階段很難熬,所以心態(tài)容易浮躁,覺得干這活怎么那么難。
但一想起剛進廠時父母和師傅們的囑托,又堅持了下來。父親經(jīng)常鞭策、鼓勵我,他說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得把這個事做好。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我的啟發(fā)和收獲非常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練,我慢慢對自己的工作喜歡上了,從莫名其妙的好奇到喜歡,最后到融為一體,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階段。
記者:可以說,您能成為大國工匠,家風對您的影響很大?
劉更生:我的祖籍是河北邢臺,我父親是解放初從老家來到北京學木匠的。那時候木匠行的規(guī)矩是學徒出師要“3年零1節(jié)”,即學滿3年再加一個大的節(jié)氣。不給工錢,挨打挨罵是常有的事,為了學技藝,得忍氣吞聲。父親曾對我說,現(xiàn)在是國企,有這么好的條件你必須得踏踏實實地學。
記者:您一工作就在龍順成這一百年老字號,它的文化對您影響大不大?
劉更生:龍順成到今年已經(jīng)有160年的歷史。1862年,一大批原來從事宮廷家具制作的工匠散落民間。其中一位王師傅創(chuàng)立了字號為“龍順”的硬木桌椅鋪,他將宮廷風格的硬木家具融于民間。傳統(tǒng)家具的規(guī)制,宮廷家具代表了當時國家的形象,走入民間家庭就代表了家庭和家族的形象。家具文化的傳承落到百年老字號和我們匠人身上了。王木匠沒兒子,把手藝傳給了大徒弟魏俊富。魏俊富接手以后,重新注冊了字號“龍順成”,又吸納了其他股東,越做越大。
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龍順成堅持實行嚴格的生產(chǎn)工藝,確保了良好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在民間獲得了“百年牢”的美譽,意思就是百年牢固。這里出的每一件家具都寫上了“龍順成”的字號,反映出它在品牌上非常重視,對自己的產(chǎn)品非常自信,是享譽京城的家具品牌。當年達官顯貴、文人雅士乃至普通百姓,買幾件龍順成的家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入廠后,就聽老師傅說這些廠房都是職工利用業(yè)余時間蓋的。我感到很驚訝,那個年代這些老師傅都是不講待遇、不講報酬、無私奉獻的,為了企業(yè)經(jīng)營發(fā)展得更好,大家都爭著搶著去干活。我覺得這就是我們龍順成的企業(yè)精神、龍順成人的精神。我認為一代代的老師傅真了不起,老師傅的精神就是現(xiàn)在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有這種力量在支撐著、激勵著,遇到困難和問題,就能想到很多辦法解決。企業(yè)能傳承下來,越做越好,靠的就是這種力量、精神一代代的傳承。
記者:能成為大國工匠,和您的努力肯定分不開。您是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傳承硬木家具文化的使命感越來越強的嗎?
劉更生:剛開始是想好好學會,多干點活。慢慢地隨著經(jīng)驗的積淀,我參加了國家一些重點的硬木家具制作項目,內(nèi)心越來越有成就感、自豪感。然后我又從事了古舊家具的修復,責任感、使命感強了,之后我又成了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更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了?,F(xiàn)在我作為非遺傳承人,不僅僅是把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技藝保護好傳承好,更多的還是把我們龍順成這種精神傳下去。
記者:這次獲得大國工匠以后,您的責任感、使命感是不是更強了,壓力也更大了?
劉更生:這次能夠獲得這么高的榮譽,心情肯定很激動。能夠取得榮譽成績,首先得感謝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感謝黨和國家對我們工人的高度重視。正因為國家有這么好的政策、有好的大環(huán)境,各行各業(yè)才能涌現(xiàn)出這么多好的工匠。再就是感謝這么多年金隅集團對我的培養(yǎng),從學徒到車間骨干、領頭人再到非遺傳承人,讓我一步步走到現(xiàn)在。同時這也離不開家庭對我的理解和鼓勵。還要感謝我們這個團隊,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再大的本事,離開團隊,一件事也做不好。
比如,2018至2019年,我們團隊參加了修繕天安門城樓的工程。我們團隊每個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難,團結(jié)一心。我作為領頭人只做了前期小部分工作,大部分工作還是我們團隊付出得更多。從前期的保護性拆除、制定方案,到施工過程中,每一個選料、每一個線條、每一個紋飾,我們都精心設計,一年當中無數(shù)次加班加點,受環(huán)境的約束,晚上八九點鐘在現(xiàn)場安裝,保證項目能夠安全、按時完成。
記者:我可以這么理解,您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家風,龍順城乃至金隅集團的企業(yè)文化, “京作硬木家具”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再加上您本人的努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那如何讓這種工匠精神延續(xù)下去呢?
劉更生:工匠精神永遠不能丟。從我的經(jīng)驗來說,在平凡的崗位上,要敬重自己的崗位,才能為它去奉獻、去創(chuàng)新。我們生活在新時代,得有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沒有創(chuàng)新不會走太遠。既然選擇了一個行業(yè),就要走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匠人的傳統(tǒng)就是“一藝一道,一生一事”。
在創(chuàng)新方面,我們建立了非遺造辦聯(lián)盟,互相借力融合。在2017年的時候,我和掐絲琺瑯廠的非遺大師合作,把兩項非遺融合到一起,完成了一件紫檀嵌絲琺瑯羅漢床,這在之前是沒有的,反響相當不錯?,F(xiàn)在我們正在與雕漆結(jié)合起來。在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我們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整體的外觀不能變,個別細節(jié)我們設計得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精細了。此次,龍順成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生活家居供應商,我牽頭帶領團隊,按照場地特點,針對我們生產(chǎn)的托泥圈椅,先后改良47處。
在人才傳承上,幾年前我們成立了“1351技藝傳承梯隊”,從我們車間選了十幾個對職業(yè)有熱愛、有鉆研、有悟性的年輕人作為我們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首先用龍順成的企業(yè)精神、企業(yè)文化對他們進行熏陶引導,讓他們知道我們一路走來靠的是艱苦奮斗、愛崗敬業(yè)、熱忱奉獻的精神。同時要給他們提供好的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項目里,給他們提供技術交流、比賽的機會。再就是培養(yǎng)他們對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重和熱愛。家具文化這種歷史傳承脈絡得梳理清楚,不把它當回事,肯定學不好。
文/本刊記者 路濤
本文刊載于《中外企業(yè)文化》202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