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周刊 > 文化 > 中國藝術月刊

他們眼中的袁文彬

出處:中國藝術月刊 作者:記者 隋永剛 實習記者 胡曉玉 網(wǎng)編:尹文武 2017-07-13

T04s001

T04s002

T04s003

T04s004

袁文彬有才、有風度,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從最早的“麥當勞叔叔”系列,到“兔子兔子”系列,到“復式經(jīng)典”系列,還有他的“墻”系列,一直到“朋友圈”系列,袁文彬的繪畫風格其實一直是持續(xù)推進的,包括他對內容主題的關注,也是非常有關聯(lián)的。袁文彬的微信朋友圈接近當下的生活,把人物的性格特征、面貌和他內心的感受刻畫得淋漓盡致,捕捉得也特別生動形象。因此,這些作品在微信的圈子里廣泛地傳播,打動了很多人。

微信朋友圈里永遠那么豐富多彩,從社會新聞到國際時事,從歷史鉤沉到茍且生活,從學術展覽到朋友新作,總能看到新鮮有趣的內容。微信改變了生活,人們交流的渠道更便捷,世界變得更透明。當然這潛移默化中悄然卻深刻改變的還有人的思想和觀念。袁文彬用“陌生化”的方式去處理微信朋友圈中的圖像,在“放大”的造型中,各種人物悉數(shù)出場,如同拉開舞臺帷幕的亮相。

T05s001

T05s002

T05s003

T05s004

T05s005

微信中所呈現(xiàn)的事件、故事和人物把我們與具體的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微信中所傳播的信息又是雜駁的,甚至是碎片化的,在這樣一個十分具體又十分豐富甚至十分復雜的信息圖像面前,文彬單刀直入,他抓住了朋友圈這個領域,用大量的肖像畫形式來反映他的生活、情感與思想交流的網(wǎng)絡。我們看到他的這批作品,有感受的獨特性和表達的直接性。在“朋友圈”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都是他的朋友,朋友這個概念在今天也預示著人們交互交往的關系,原來本不熟悉的人們串聯(lián)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微信的群體。以往我們談群體這個概念是用社會身份,比如職業(yè)、年齡和階層來進行區(qū)分,可在微信時代,朋友圈所串聯(lián)起來的世界有了一種嶄新的結構。我看文彬的這批作品,既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又看到這些個體之間所共有的一種精神的面貌,特別是他們的神情,因此他的這批作品會給我們帶來對身處時代的一種新認知。——范迪安

袁文彬是在2014年夏天一個無聊的午后用水墨即興涂鴉的方式開始了這場畫微信朋友圈肖像的游戲。也許正是心態(tài)的放松才使這個系列作品顯得輕松好玩,并在微信中得到大家的熱烈反饋和贊賞。他的水墨肖像畫以濃墨塑形,淡墨成面,時而沖墨為暈,時而筆墨為勢,不唯筆力見,全以墨象形,計白當黑中有形有態(tài),真正做到了中西畫法的互為體用,令人過目不忘。他的水彩畫,以色為塊,色色相疊則漬痕顯,漬痕相交則表情生。有時,水墨與水彩同時使用,在畫面中形成生動與淋漓的相互輝映,令人嘆為觀止。而后他又將水墨和水彩方面的經(jīng)驗融入油畫作品中,令人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油畫肖像的重新理解,平面色塊與寫意筆法的巧妙融合,產(chǎn)生了一批精彩的“意寫”肖像,他將物理實像轉換成心理意象,相由心生,意到則筆墨生,意在則形色現(xiàn)。捕捉飄忽不定的意象取決于經(jīng)年歷久的視覺訓練和藝術修養(yǎng),取決于對待一切造型語言和技法的融會貫通,對不同材質和手法的借鑒和融合,打破既有章法而為我所用并自成一法。從這樣的層面出發(fā),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袁文彬如此熱衷于寫意性的繪畫探索,因為這種方法是對能夠在本質上與機械化、數(shù)字化、平面化的圖像世界拉開最大距離,最能凸顯出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高嶺

袁文彬現(xiàn)在畫的一些很流行的形象,顯示出他對社會發(fā)展的敏感,對藝術的潮流也有一種敏感。他的畫往往不是就畫論畫,不是因為油畫本身,油畫大部分是有功利性的,或者叫工具性的。文彬用油畫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所以說,文彬這樣的畫面,實際上是一個外向型的,他和塞尚不太一樣,塞尚是關起門來,把幾個蘋果越畫越精致,顯示了精微之處。但是文彬的這種畫,又不是古典的,他現(xiàn)在展覽的作品,這個背景顏色很強烈,一眼就能看到,從顏色、形象的處理很明顯能看到時代的信息和改變的東西。這個顏色其實都是主觀的,這些色彩在西方藝術史上也是屬于很強的表達方式。——殷雙喜

這批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更能代表袁文彬,他把對時代、社會變化的諸多敏感,拿到藝術語言中進行嘗試,形成了他現(xiàn)在的藝術面貌。這個微信題材不同于他早期《麥當勞》系列,那個系列雖然也是關注社會,但沒有注入太多情感。而這批微信系列作品卻不一樣,這批作品雖然取材于微信平臺,但大都是畫他認識的熟人。我們都知道微信區(qū)別于博客、微博等其他公共平臺,基本上都是認識的人才能進入你的朋友圈。這種表達跟原來完全關注社會、關注外在的變化實際上已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袁文彬是把這些人當成了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不僅折射了時代的變化,也折射了自己心理的變化以及藝術的變化等。這正是袁文彬的敏感之處。——楊衛(wèi)

生活痕跡表現(xiàn)在畫面的用光方法,這種光是人造的光,如霓虹燈光,電腦屏幕的光或者手機屏幕的反光等,所以這種人造光和強烈的廣告色彩加上細微的表情之間形成了一種情緒上反應,帶有一種陌生和焦慮的情緒,這就是藝術作品難以言說清楚的方面,也是難以判斷的方面。這些作品對我的吸引力和觸動點是讓我們感覺到繪畫中的很多手段,筆觸、厚薄、人物的形,包括表情的區(qū)別、輪廓的勾畫,是一種描述藝術事件的方法,讓我們看到學院藝術和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聯(lián)系。這不是說斷就斷的關系,這是延續(xù)和變化的過程。作為畫家一定要體現(xiàn)當下人們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變化,比如網(wǎng)絡的擴張,微信的使用使人們聯(lián)系更方便和快捷,這是轉瞬即逝的當下生活方式。——徐虹

朋友圈自身,跟微博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也許我們覺得它們之間在技術上非常相似,但是其實差異性很大,微博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人人都可以參與,但是微信是一個帶有很強封閉性的空間,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都有朋友圈,但是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朋友圈,具有獨特性和惟一性。那么,基于這種個體性,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圈子、共同體,這些共同體之間有的通過某種社會關系來組織,有時候這個共同體有一個認識上的價值觀,有時可能還有靠某種具體知識來組織的。所以當我們看它的時候,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區(qū)分。袁文彬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樣本、一個案例,來思考這一主題,微信朋友圈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為基礎的,這是一個當代新媒體,而繪畫則是文藝復興就有的舊媒體,那么,如何使用舊媒介來處理新媒介?對于藝術創(chuàng)新來說,這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盛葳

北京商報記者 隋永剛 實習記者 胡曉玉

右側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