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周刊 > 文化 > 中國藝術(shù)月刊

徐邦達和他的書畫千秋

出處:中國藝術(shù)月刊 作者: 網(wǎng)編:張?zhí)m 2017-03-16

徐邦達《少游詞意圖》 

不知道是真事還是段子,據(jù)說國學大師王國維有一次請溥儀到家中做客,聊得高興,王國維便拿出幾件自己淘來的古董炫耀,哪知溥儀看完以后用手指了指說:這幾件不對啊…… 王國維聽完有點懵,心想怎么可能?老夫涉獵古董這么多年,雖說不是大家,但真?zhèn)芜€分得清楚吧。溥儀走后,王國維越想越別扭,拿著古董去找懂行的朋友一辨真?zhèn)?,結(jié)果溥儀說假的那幾件的確是假的,而溥儀說真的都是真的。王國維心里頓生敬意,對自己這位皇帝學生由衷佩服,隔日便問溥儀:你怎么知道那幾件是假的?溥儀笑了笑答:我也不懂你們那套鑒定方法,我就是感覺你淘的那幾件和我家里的不一樣。溥儀回答得霸氣,細想完全在理,從小拿古董當玩具,誰能比他更熟悉呢。然而就是這些朝夕相伴的稀世瑰寶日后卻被他揮霍殆盡,成了賣國求榮的罪人。若干年以后,年邁的徐老回答客人請教鑒定方法時說,書畫鑒定一點也不難,多看真的就知道是假的了。他的回答如同拉家常,好像每個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為鑒賞家。

徐老徐邦達,赫赫有名的大鑒賞家、收藏家、書畫家。原名徐荃,浙江海寧人,1911年生于上海,父親徐堯臣,連納洋行買辦,經(jīng)營絲綢生意。和現(xiàn)在的土豪不同,他性情儒雅,喜好舞文弄墨,閑暇時熱衷于收藏,凡過眼名家書畫只要相中了,就一個字:買。反正錢多。徐堯臣的八個孩子當中他是惟一的兒子,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七八歲了上下樓還得保姆抱著。然而徐荃對算盤沒多大興趣,倒是對書畫情有獨鐘,大概是從小耳濡目染,在東涂西抹中找到了同齡小朋友彈溜溜般的樂趣。父親見他喜歡,便聘請名師李醉石、趙叔孺諸先生教授書畫。因崇拜董邦達遂改名徐邦達,要將黃荃、董邦達合為一人,可見少年壯志。后又入?yún)呛T下學習書畫鑒賞。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名師出高徒,弱冠之年的徐邦達已在書、畫、鑒三方面嶄露頭角。就連頗善揭短的篆刻大家陳巨來都寫過:他本無師自修者,十五歲時已居然甚佳矣,他用功是死臨硬摹,非任何人可及,十七歲時贈余一幀著色山水園林景《安持精舍圖》,至今尚存,昨檢《急就》殘片時,同時取出,今日重觀,較之現(xiàn)代自詡大畫家之徒,亦無多讓也。

收藏書畫就跟搞對象一樣,第一次往往都是失敗的。徐邦達也不例外,那時他年方十八,因偏愛婁東畫派,于是當他看到一幅婁東領(lǐng)袖王原祁的作品時激動不已,在未請教任何人的情況下?lián)]手便以20兩黃金易主,當他興致勃勃地向師友展示時,得到的卻是如同上文的答案:你這件不對……就這樣四五個四合院的價錢轉(zhuǎn)瞬成了一張廢紙。有人肯定會說,假的退呀。在這給大家普及一下,在以前,古董字畫圈考的就是眼力,有幾文錢撿到國寶的,同樣就有黃金變黃泥的。那時這圈子可不是三包,而是三不包:不退、不換、不搭理。買假了往床底下一扔,拿出來都丟人。用徐邦達自己的話說:20兩黃金買了個贗品,教訓(xùn)深刻。至其晚年他也常常提起這件事以為笑談。

徐邦達,1911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寧,因家中擁有大量藝術(shù)收藏,故幼年即接觸大量古今字畫。徐邦達從14歲起開始習畫,從蘇州老畫師李濤(醉石)學習,從趙時棢(叔孺)學習古書畫鑒定知識。稍后,又入當時海上著名書法畫家、鑒賞家吳湖帆先生之門,書畫與鑒賞能力日進,年不及三十,即以擅鑒古書畫聞名于江南。

1949年,徐邦達被聘為上海市文管會顧問,隔年調(diào)入國家文物局,從事古書畫鑒定工作。上世紀50年代,徐邦達以各地征集和收購到的3500幅珍貴書畫作品為基礎(chǔ),重建故宮博物院書畫館。

徐邦達鑒賞古書畫

徐邦達在創(chuàng)作中

張廣珠

1980年生于吉林,收藏家,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徐邦達《少游詞意圖》的收藏者。師從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劉迺中先生。

徐邦達和夫人滕芳

鑒定書畫中的徐邦達(前排右二)

徐邦達恩師吳湖帆墨寶 

年輕的徐邦達家境殷實,交友廣泛。百樂門他是金主,博物館他是常客。20兩重金并沒有讓他望而卻步,反而越挫越勇,23歲為乾隆判了“死刑”的《富春山居圖》翻案,26歲應(yīng)葉恭綽之邀為上海博物館籌辦文獻展,新中國成立后被鄭振鐸調(diào)到北京供職于文物局、故宮。從此足跡遍布大江南北,80余年為國家鑒定、考證、收購、征集傳世名跡近4萬件,終成一言九鼎的國家級鑒定大師。付梓出版《古書畫鑒定概論》、《古書畫偽訛考辨》、《古書畫過眼要錄》、《重編清宮舊藏書畫目》等。其中起筆于上世紀40年代末,經(jīng)數(shù)十年邊撰寫、邊修改、邊出版的《古書畫過眼要錄》累計170余萬字。有個詞叫著作等身,對于個子不高的徐邦達來說,他的著作摞起來比姚明還高。

鑒定是件苦差事,像破案又難于破案,破案是警察第一時間在案發(fā)現(xiàn)場找線索。而鑒定古書畫則是和成百上千年未曾一見的古代先賢和作偽高手過招。在尺素之間的一點一畫、一印一字尋找蛛絲馬跡,還原真相。文獻記載、作者傳記及流派特點等統(tǒng)統(tǒng)要如數(shù)家珍,來不得半點含糊,尤其要重視書畫作品的風格與形式。對風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視覺記憶之外,他有一個看家本領(lǐng)就是下苦功認真臨摹。他說:要臨得像,非一點一畫地看,細琢磨不可。臨摹一遍,真比欣賞100遍還要記得清楚、搞得明白。所以眼力日進,而書畫益加。他年輕時臨摹的古畫幾可亂真。

當然了,給鑒賞家、收藏家做妻子則是件痛并快樂的事,痛的是再顯赫的家世在藝術(shù)品面前都會變成窮人。徐太滕芳,著名話劇演員,當時的地位比現(xiàn)在的這冰冰那冰冰可高多了。她曾經(jīng)說過,只要有徐邦達喜歡的東西,她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買給他。她記得有一年,為了買趙孟頫的作品,家里傾盡所有,過年時她只好去朋友家借錢??鞓返氖切彀钸_風度翩翩,懂情調(diào),會浪漫,秀美小字寫情詩,偶爾還來個燭光晚餐,試問誰又能扛得?。?/p>

故宮的鎮(zhèn)院之寶索靖《出師頌》、石濤《高呼與可》等絕世之珍都是因為徐邦達的慧眼得以重回故里。徐半尺的雅號足以說明他在鑒定領(lǐng)域無法撼動的地位,同時繁復(fù)的工作也大大地占用了他染翰揮毫的時間。直至上世紀80年末期,略有閑暇的徐邦達才重拾畫筆,自娛自樂。1991年,在畫壇沉寂了半世紀的徐邦達畫展于臺灣舉辦,觀眾絡(luò)繹不絕,引起極大的轟動。在此之前對于徐邦達在畫界的名聲大多數(shù)人只是耳聞而不識廬山。

《少游詞意圖》紙本立軸,茅屋八九間山水相連,鴻雁三兩聲江船泊岸。高士伏案書齋,題秦少游《踏莎行》詞下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首詞是秦少游被貶謫于郴州旅店所寫,意思是說遠方的朋友來信,關(guān)心他的近況,收到信后報個平安,因此平添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異鄉(xiāng)瀟湘去呢?徐邦達依詞意創(chuàng)作于癸未九秋暨1943年中秋以后,昔日繁華的上海灘此刻時局混亂、動蕩不安,在這兵荒馬亂的戰(zhàn)爭中花好月圓不再,失去親人與至愛成了理所當然的常態(tài),32歲的徐邦達為江山寫照,沒有戰(zhàn)火紛飛而是山河秀麗,或許就是他對國泰民安的最好期盼吧!

70多年前的中國不堪回首,沒經(jīng)歷過的人沒法想象,就像那幾句歌詞:

我對著黑白照片開始想像爸和媽當年的模樣

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姑娘緩緩走過外灘

消失的舊時光

一九四三

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的淡淡的憂傷

徐邦達從那個時代走過來了,活了100多歲,時而瀟灑,時而無奈,他是搶救過無數(shù)國寶的國寶,也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的老頭。

 

右側(cè)廣告